11月1日,語文出版社社長、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2014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上透露,由該社出版、明年9月起使用的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材中,國學篇目所占比重將由目前的約25%增至約35%,該教材已送教育部審批。記者采訪長沙數名語文教育專業人士,大家對語文出版社的初中語文教材變化持肯定態度。
作為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和學術,凝聚無數代人智慧、經驗、思想的國學無疑是傳統知識的寶庫,是現代人需要學習和傳承的對象。初中語文教材增加國學的比重,無疑值得肯定。但國學不僅僅是外在的形式,也不僅僅是文本的記載。如果不問國學的具體內容,不問學習的方法,不問國學與時代對接的問題,以為國學的學習只是通篇背誦,甚至是讀經運動,則最終的國學學習可能在熱中快速地趨冷。
因此,國學進課堂必須解決好兩個關鍵問題,以防膚淺。首先,國學的內容不能表層化、狹窄化。所謂不能表層化,就是必須明確國學的核心是什么。法國文化學者曾經提出過一個文化概念——“長時段文化”,指文化中變動最慢的文化,這是一種文化之魂,是文化的核心。相對而言,那些外在的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容易變動、更替很快,只有文化之魂才是恒久不變的。因此,必須打撈國學文化中的核心與靈魂,而不是將學習放在細枝末節或外在形式上。所謂不能狹窄化,就是必須以開放的視角看待傳統文化,必須以時代的視角看待傳統文化,看哪些經典具有普遍的意義和價值。
其次,國學的學習不能書面化、娛樂化。我們的傳統文化不可謂不先進,但遺憾的是,一些先進的理念也只是停留在文本上,成為一種被誦讀的“文本文化”,而沒有成為真實的頭腦中的文化。如果在國學教育中,這種表里不一的現象還持續存在,學生在接受國學教育時,就容易產生理論與實際兩張皮的感受。難道,還要他們繼續接受書本教育與社會教育兩重教育不相符的折磨?而所謂不能娛樂化就比較好理解,學習國學的結果不是穿個漢服、舉行個成人禮、表演個小節目那么簡單,更不能把國學當成是一種裝點的道具,而是應該將其沉淀為道德的養分與價值的因子,從而在以后的生活與工作中變得更加懂禮節、有文化、知文明。